历史的见证
八达岭这名, 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中《晚到八达岭下,达旦乃上》和《出八达岭》。元代,这里称“北口”,是与南口相对而言。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,从南口到北口,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,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 关口“居庸关”,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“关沟”。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 处。这里,两峰夹峙,一道中开,居高临下,形势极其险要。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,如建瓴,如窥井。“古人有居庸之险,不在关城,而在八达岭”之说。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,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,一向驻以重兵把守。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,可追溯到春秋战国。
据《史记》记载和近年来文物工作者普查,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,而今仍见残墙、墩台遗存,其走向,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:曾设军都、居庸两座关城。北魏《水经注》说:“居庸关在居庸界,故关名也,南则 谷,垒石为关址,崇墉峻壁,非轻功可举……其水历山南,迳军都界……,”因此,有 认为汉置居庸关,关址在八达岭。“居庸”之名从何而来?是秦始 筑长城,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,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,称为庸徒居处。汉武帝时,将妫川置居庸县(仿延庆)。《水经注》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势,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。
明代万里长城,再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,而是修筑成“层层布防”的纵深防御体系,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、关隘。宁夏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,都修筑了长城复线,山西设置的长城复线就有四条这多。在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,修筑多座关城和多道较短的墙,如雁门关的十里山谷,有28道石墙,可谓“ 设障,步步为营”。
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。 位帝王秦始 东临碣石之后,从八达岭取道大同,再驾返咸阳,而肖太后巡幸、元太祖入关、元代 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、明朝帝王北伐、清代天子亲征……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。到于历代 亲 族、文人墨客吟诵八达岭的诗文 是数不胜数, 早留下诗章的是唐代诗人高适,他诗中写到“ 坡水连下,群山云共高”。至于在那些民族纷争、金戈铁马的岁月,八达岭上 是上演过一幕幕恢宏的史剧。而今,旧中国的苦难,两千年的历史诸侯争霸,朝代 迭的往事,都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。长城十万里,文化五十年,时代赋予了八达岭长城以新的使命。它像一座宝 的历史丰碑,矗立在万山之巅,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,也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、百折不挠的伟大品质和精神,是人类珍 的文化遗产。